蜀锦兴起于汉代,早期以多重经丝起花(经锦)为主,唐代以后品种日趋丰富,图案大多是团花、龟甲、格子、莲花、对禽、对兽、翔凤等。清代以后,蜀锦受江南织锦影响,又产生了月华锦、雨丝锦、方方锦、浣花锦等品种,其中尤以色晕彩条的雨丝、月华最具特色。雨丝锦是利用经线彩条宽窄的相对变化来表现特殊的艺术效果;月华锦则是利用经线彩条的深浅层次变化为特点。月华锦牵经时要根据彩条配色以及经线配色的编号,按彩条的次序、宽窄、色经的深浅变化规律来排列籆子,每牵完一柳头,必须调换一部分篗子,称为“手换手”,此为蜀锦独有的牵经方法。蜀锦的织造在汉唐时期以多综多蹑织机为主,唐宋以来使用束综提花的花楼织机。现代蜀锦采用的是分条整经的方式,适宜于牵彩条经。蜀锦历史悠久,秦汉末年已有大量生产,蜀丞相诸葛亮把蚕桑生产放在重要位置,蜀锦在当时不仅是对外贸易的商品,而且也是军费开支的来源。唐代蜀锦技术有很大发展,并远销到日本、波斯。北宋建立成都锦院,元明以来品种更多,应用更广。蜀锦(包括经锦和纬锦)常以经向彩条为基础,以彩条起彩、彩条添花为特色,织造时有独特的整经工艺。朱启钤《丝绣笔记》:“盖春秋末时蜀未通中国,郑、卫、齐、鲁无不产锦。”又云:“自蜀通中原而织事西渐,魏晋以来蜀锦勃兴……”西汉时,蜀锦品种、花色甚多,用途很广,行销全国。《太平御览》引《诸葛亮集》:“今民贫国虚,决敌之资唯仰锦耳”。唐代蜀锦保存到现代的有团花纹锦、赤狮凤纹蜀江锦等多种,其图案有团花、龟甲、格子、莲花、对禽、对兽、斗羊、翔凤、游鳞等。宋元蜀锦仍然品种繁多,十分精美,可从元《蜀锦谱》中窥见一斑。明末全国性大动乱对蜀锦生产摧残严重,清代蜀锦得到恢复,并受到江南织锦很大影响。
遗产保护

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,2006年5月20日,蜀锦织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2007年6月5日,经国家文化部确定,四川省成都市的叶永洲、刘晨曦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,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。
面临挑战
蜀锦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数码锦对手工蜀锦的冲击。数码锦是由电脑数码印刷合成,成本低、价格低,而蜀锦则是手工织造,即使是有经验的老艺人,一小时满负荷操作至多能织出二三厘米的蜀锦,因此成本高、价格也高。同样的图案数码锦便宜,蜀锦却贵。其实数码锦的艺术价值远远比不上真正的蜀锦。